有许多文献会谈到美国医学生的国际交换,但很少有人会提到他们的教育是否能够应对这样的交换。
美国医学院的典型国际项目中,学生们会去其他国家交换,通常会去非洲、拉丁美洲或亚洲南部,参与临床工作。希望通过不同文化的洗礼,让学生们得知当地关于健康的观点,并让他们熟悉日常治疗实践。
但在我们能够发展出合理的教育之前,有五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第一,是什么决定了专业技能?虽然学生们来自高收入国家,比当地的专业技能要强,但是当地较差的条件可能让学生无法发挥。
第二,学生们适合去哪里?学生们的定位和责任不明,且他们不知道如何在较差的治疗条件下工作。
第三,学生们会有什么收获?通常我们认为学生会和当地医生互相学习知识和技能,但实际他们与当地医生的沟通并不多。
第四,如何保证治疗的质量?学生们在当地最难得到的就是督导,而督导又非常重要。
最后,那些接收学生的国家有什么收获?因为很难保证学生治疗的质量,因此国家的利益也很难保证。
世界各地的医学生学到的精神科内容都是为了给单一病人提供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诊断、开药,有意识地学习一点心理治疗。而几乎不懂基于大量人群的方法,例如在初级治疗条件下做诊断,或者使用治疗原则去处理大量病人。
耶鲁医学院的有一个培训项目,专门训练医学生在贫困、医疗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作的能力。这个项目的中心思想是“在低收入地区需要哪些技能来提高治疗水平?”而非“医学生要成为高级精神科医生需要学习些什么?”。
在这个项目中,非政府组织会告知学生们当地的情况,例如缺乏专业医生、资源紧张等等。这个项目并不是国际交换的替代,而是增加了在中低收入地区学习的机会。学到的东西可以被用在其他类似条件的地方,而且可以降低学生独立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危险,提供更多交换思想和分享经验的机会。
学校有义务让学生贡献自己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保持开放的态度向他人学习,不论在自己的国家或国外都能够提升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