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是本病常见症状。低热多为本病发热,高热常为感染所致。感染发生的部位通常为口腔、呼吸道、泌尿道、肛周及皮肤。
2.出血:可发生在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大出血,甚至发生致命性颅内出血。
3.贫血: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简称慢粒)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引起的一种细胞株病。临床特征为显著的粒细胞过度生成,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低热、肝脾肿大及骨髓粒细胞恶性增殖。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以25~50岁间发病率最高,季节、性别与发病率无关。慢粒起病缓慢,约75%~85%的慢粒患者在1~5年由稳定期转入急变期。一旦急变后,半数以上病例在3个月内死亡,仅个别病例生存期能超过1年,因此急变是慢粒的终末期表现。
本病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生物、遗传等多因素所导致的疾患,其具体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了,但电离辐射及苯中毒导致慢粒发生已比较肯定,推测与干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有密切关系。
细胞动力学观察发现慢粒全身粒细胞总量明显增加,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及血中的时间延长,白血病化的干细胞池扩大,正常造血干细胞池缩小,从而导致大量细胞积聚。
慢粒的临床表现可见:周身乏力、消瘦、多汗、食欲不振、腹胀、低热,部分病例表现有不同程度出血如鼻出血、齿龈渗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一般病例在就诊时都有中等度或重度脾肿大,严重者可超过脐部入盆腔。短期内急剧增大多提示急变发生的可能。肝脏肿大较轻,超过肿大较轻,超过肋下5cm者少见。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少见,75%病例有胸骨压痛,多在胸骨下部1/2或2/3处。化验:血象中白细胞增高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一般在(100~250)×109/L,甚至可高达1000×109/L以上,少数病例血小板减少。贫血仅轻度,加速期和急变期常见度或重度贫血。
慢粒西医的治疗,主要是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全成,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达到改善症状,使生存期延长的目的,但不能预防急度。所选药物一般是马利兰,羟基脲待白细胞下降后逐渐减量,给予维持量。发病初白细胞较高的可予联合化疗方案,而后予羟基脲维持,80年代以来有认为强烈联合化疗药加切脾可延长生存期,如异靛甲、靛玉红、干扰素、放疗等可酌情选用。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根治慢粒的较好方法,一般移植在慢性期1年内效果较好,在加速期及急变期进行移植,复发率极高,对生存期延长意义不大。
慢粒的治疗关键有两点:一是延长生存期,也就是巩固缓解期,二是阻止进入加速期及急变期。大部分患者应用联合化疗,羟基脲、干扰素等治疗后能够缓解,但放弃了巩固治疗,很快复发,我们认为缓解期血象和骨髓"基本正常",但白血病的克隆仍未消除,需继续作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由于药物的耐药性和副作用,可选择多种药物轮换交替使用,但有些病人既使这样,病情仍不能稳定,这里我们着重指出的是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慢粒慢性期可采用西药支持,中药有选择性地杀伤白血病的作用。祛邪而不伤正,二是中药扶正固本,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可延长慢粒生存期,既避免了药物的耐药性,又通过机体的调节消除体内的克隆,达到治愈的目的。我们在临床发现单纯用中药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比西药化疗后中西医结合的患者,其疗效和生存期均大大延长。
笔者治疗慢粒,对于白细胞不太高的患者,以自制中药"舒血康""扶正杀白丹"等治疗,能较快速的缓解病情,白细胞降至正常周围血及骨髓幼稚细胞亦能很好地控制。临床乏力,出汗,心慌气短,易感冒等症状亦能尽快消除,大部分患者精神充沛,无自觉不适,自述体力如常。
白血病细胞是以浸润骨髓造血系统为主要病理特征,使正常造血功能严重抑制,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减少致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不足,故病人以感染、贫血、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1)感染:感染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结果。白血病细胞在繁殖中能产生~种酸性异铁蛋白,该物质对骨髓粒系祖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加之化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进一步加重了免疫紊乱。因此病人极易并发各种细菌和真菌感染,且较正常人易扩散和难治愈。其表现为咽炎、口腔炎。肺炎、蜂窝组织炎、肛周脓肿、肠炎、膀优炎等。特别是肺炎和胃肠道感染可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致病人全身发热,体温常常>38.5℃,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2)出血:白血病病人的出血发生率为67%~75%,其原因主要有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小动脉和小静脉使血管壁损伤,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物质增多。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齿龈渗血、鼻出血最常见。女病人可有月经过多。部分病人还可发生内脏或组织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时病人可有黑便或血便;泌尿道出血时尿液呈洗肉水样;视网膜出血时病人视物不清,甚至失明;若病人发生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常可突然死亡。
(3)贫血:约有60%以上的白血病病人存在贫血。贫血的病理基础是血红蛋白的减少。由于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运送氧气的主力军,因此贫血时病人会出现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的缺氧症状。在早期病人的皮肤粘膜呈苍白色,尤其在手掌皮肤、口唇粘膜、睑结膜等处最为显著;病人自感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思想不集中;脉率变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多尿;月经不调和性欲减退等、贫血严重时病人还可有低热、水肿。蛋白尿等。查体可在心尖和肺瓣膜区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呈低电压等变化。
(4)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白血病病人可在颈。锁骨上等处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腹部深触诊可触及肿大的肝脾。此体征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最为显著。当然,肝脾肿大不是白血病特有的,如肝炎、肝脓肿、肝癌等可有肝肿大;疟疾。溶血性贫血、伤寒等可有脾肿大。应在充分检查后与上述情况鉴别。
(5)剧烈头痛:当白血病细胞浸润脑组织和蛛网膜下腔时病人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蛛网膜是颅骨骨膜内面的一层透明膜。它与脑实质表面覆盖的软膜之间有一定的腔隙,人称“蛛网膜下腔”。腔内的脑脊液,不断地由脑室产生,又不断地渗入血液,构成了脑脊液的循环。当白血病细胞在蛛网膜增生时,蛛网膜下腔会发生狭窄,致脑脊液的循环障碍,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这时病人会出现剧烈的爆炸样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等。若白血病细胞在脑的小血管周围集聚,会导致小血管阻塞或出血性栓塞,病人不仅会头痛,还可有轻度瘫痪,甚至昏迷。
(6)肺感染:60%以上的严重白血病有白血病细胞的肺浸润。l%床常以并发感染为表现,如低热、轻咳、咯痰等。
(7)骨髓疼痛: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又以儿童病人居多。其原因主要有:骨髓腔内压增加。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的增生速度超过血细胞向血液释放的速度致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腔内聚集,导致髓腔压力增加,产生骨痛,骨骼血供障碍。骨髓的营养来自骨膜下的血管,当骨膜受到白血病细胞浸润时,致骨骼的血供破坏,导致骨质疏松甚至分解,产生疼痛;不明原因的骨梗塞及高尿酸血症等。高尿酸血症是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时,大量白血病细胞在被杀伤时产生的代谢物质。此产物可致痛风性关节痛。关节疼痛时,应与关节炎相区别,通过骨骼的X光片或骨扫描可以明确诊断。
白血病病人可以有许多其他症状,这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部位有关。当机体出现异常的表现时,应及时与医生护士联系,以便早期发现问题,采取治疗措施。
按病程缓急和白血病细胞成熟程度,可将白血病分为:
①急性白血病:病情发展迅速,骨髓及周围血中主要是异常原始和幼稚细胞;
②慢性白血病:病程比较满,骨髓及血中主要是较成熟的异常细胞,其次为幼稚细胞。
慢性白血病还可按不同细胞系列,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非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6)红白血病(M6);
(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按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幼稚细胞数
可分为:
①白细胞增多性: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显著增多(15×109/L以上),并有大量幼稚细胞;
②白细胞不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甚至低于正常(15×109/L以下),血中较难发现异常幼稚细胞。
可分为:
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②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者主要包括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典型B细胞慢淋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在体检或血常规检查时偶然发现,另一些则因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而被发现。
(一)淋巴结肿大 最常见(占70%),可为全身性,轻至中度肿大,偶可明显肿大,无压痛,触之有橡皮感,与皮肤不粘连,常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扁桃体、泪腺、唾液腺累及时,可产生Mikulicz综合征。
(二)肝脾肿大 脾肿大常见(40%),轻至中度肿大,晚期可达盆腔,偶可发生脾梗死或脾破裂。肝肿大(10%)程度不如脾脏,当明显肿大伴肝功能损害,常提示晚期病例。
(三)其它脏器浸润表现50%患者有皮肤表现,较慢粒多见,特异性的如结节、红皮病等,也有非特异性如瘙痒症等。胃及小肠浸润常见,可见纳减、腹胀、消化不良、黑粪、腹泻等。肺部浸润主要有弥漫性结节、粟粒状浸润(40%)及胸腔积液(15%)。胸水常血性,也可因淋巴梗阻发生乳糜胸水。骨骼病变常见的有脱钙及骨质稀疏(5%),溶骨少见。病理检查60%以上患者肾脏双侧性白血病浸润,但一般病变轻微,约20%患者有蛋白尿及显微镜血尿。神经系统病变有斑点状脑浸润,甚至结节性脑瘤形成,也可发生脑膜、第7对颅神经、下丘脑、垂体及周围神经病变,颅内压可增高。
(四)免疫缺陷表现 带状或单纯疱疹发生率较高。患者易有化脓性感染如肺炎等。也有伴发第二种恶性肿瘤,尤以皮肤及结肠肿瘤。同时伴发弥漫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者,称为Richter综合征,发生率约3.3%。此外也可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重症肌无力等。
T细胞慢淋的临床特点是起病迅速、肝脾肿大、淋巴细胞中度增多,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性腺及真皮深部,对治疗反应差,生存时间短。
何谓白血病
白血病是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恶性病变。得了这种病的病人,他们的血液里骨髓里以及各组织器官里都存在着大量形态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这种细胞不断增生,病人就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因为白细胞类型的不一样,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按白细胞发育成熟的程度区分,可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白血病,病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几乎都是很不成熟的、幼稚的,以粒细胞为例,大多为原性粒和早幼粒细胞,晚幼粒等细胞为主。在这里应说明,慢性白血病不是从急性白血病衍变而来的。如按白细胞的不同类型来区分,可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巨核细胞型白血病,有时也可由两种细胞混合而成,如粒一单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及租细胞的恶变,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阻滞在不同阶段.急性白血病是阻滞发生在较早阶段。根据白血病细胞的系列而分为急性髓细胞系及急性淋巴细胞系白血病两大类。急性白血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虚劳”的范畴。
[临床表现]
1.贫血:疾病早期即可出现,随病情发展而进行性加重。
2.出血: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重者表现为内脏出血,而颅内出血则为该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3.发热:除代谢亢进引起发热外,感染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败血症也是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4.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皮肤黏膜浸润,如齿龈肿胀和口腔溃疡常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关节疼痛可为局部或全身性,多发生于儿童。胸骨,压痛为白血病的特异体征。白血病细胞浸润脑膜、脑组织、神经根及脑血管,称为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此可见于白血病的任何阶段,一般儿童患者多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于急性髓细胞系白血病。
[诊断]
1.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漫润等。
2.血象:
①贫血程度轻重不一,但进展迅速;
②白细胞数可达数十万,少者仅数百,分类时可见到原始及幼稚的白血病细胞。急粒、急单的白血细胞中可见奥氏(Auer)小体;
③血小板早期可正常,但大多数减少,一般在50x10?/L以下。
3.骨髓象:为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原粒细胞I型+Ⅱ型、原单+幼单或厚琳+幼淋)》30%。红细胞系统增生受抑(红白血病例外),粒红比例增大。巨核细胞通常减少。
4.其他检查:细胞化学染色,溶菌酶测定,染色体检查及免疫学检查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都有一定意义。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以vP(长春新碱+强的松)为最基本方案加用其他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一般以阿糖胞苷为主,配合柔红霉素,三尖杉酯碱或高三尖杉酯碱、VP—16等药物组成治疗方案。其中,DA(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方案是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方案。
(2)支持疗法:预防和治疗感染,纠正贫血,治疗出血等。
(3)免疫治疗:其目的在于调动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防御机能,以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如:卡介苗、转移因子、左旋米唑等。
(4)骨髓移植:包括同基因骨髓移植,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及自体骨髓移植。
2.中医药治疗
(1)气血亏虚:面色苍白无华,气短乏力,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扶正祛邪。
方药:党参、黄芪、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克,生地、熟地、白芍、当归、丹参、首乌、黄精、白术、半枝莲各10克。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八珍丸。
(2)脾肾阳虚;面色苍白无华,神疲嗜睡,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纳少形寒,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脾温肾,扶正祛邪。
方药:炙附子、肉桂各6克,仙茅、补骨脂、熟地、枸杞子、菟丝子、黄芪、党参、鹿角胶、龟板胶各10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五子补肾丸等。
(3)肝肾精亏: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耳鸣耳聋,口干唇燥,腰酸腿软,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扶正祛邪。
方药: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首乌、菟丝子、龟板胶、当归、白芍各IO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克。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预防与调养]
1、避免服用和接触引起骨髓损害的药物、化学物质以及放射线。
2.避免剧烈运动、劳累,不去公共场所,以免发生感染和出血。
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单核细胸白血病、慢性红白血病等。以前两者较为多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系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所致,可累及各系细胞,但各种成熟细胞常无明显成熟障碍,故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其中部分尚保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和细胞功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系琳巴细胞在体内增生与积蓄的疾病。此类淋巴细胞形态较小,常具正常特征。本病多侵犯淋巴结、脾脏与骨髓,除有血液形态学的改变外,常伴有免疫球蛋白缺乏。被认为是一种“免疫功能淋巴(2)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50-60xlO/L,主要为成熟小淋巴细胞,偶见幼稚淋巴细胞;早期贫血轻,以后渐加重晚期血小板常减少。 (3)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成熟淋巴细胞占50%-90%,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lO%。粒系、虹系、巨核系细胞减少。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①化学治疗:马利兰、羟基脲、靛玉红等(具体服法、疗程、注意事项详见有关血液病学书籍)。
②放射治疗:详见有关书籍。
③脾切除:选择性脾切除有可能延缓急性变的发生和延长存活期。
④骨髓移植:包括异体骨髓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
(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本病病程比较长,发展缓慢,故病情无急骤变化,一般不主张用化学疗法、激素、放射等治疗,但有下列情况出现时,则须进行治疗。
①淋巴结明显增大,产生压迫症状,可用深度x线局部照射。
②并发溶血性贫血,用激素治疗。
③白细胞数上升较高并有全身症状时,可给予苯丁酸氮芥治疗。
2.中医药治疗
(1)淤血内结;肝、脾、淋巴结肿大,舌紫黯或有淤点、淤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淤,软时散结。
方药:鳖甲30克,白芍、当归、水蛭、桃仁、红花、虞虫、虻虫、土鳖虫、川贝母各10克,大黄、炙甘草各6克。
中成药:鳖甲煎丸。
(2)气虚血淤:面色萎黄无华,气短乏力,眩晕,心悸,失眠,纳呆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舌紫黯或有淤点、淤斑,脉涩无力。
治法:益气生血,化淤傲结。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克、当归IO克、白芍10克、鳖甲30克、桃仁10克、虹花10克、川贝母1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八珍丸、气血双补丸。
(3)肝肾亏虚: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神疲嗜睡,畏寒肝冷,五更泄泻,舌淡暗体胖大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熟地、补骨脂、菟丝于、鹿角胶、龟板胶、山萸肉、仙茅、仙灵脾、首乌、黄芪各10克,炙附片、炙甘草各6克。
中成药: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五于补肾丸。
[预防与调养:
同急性白血病。
①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呈全血细胞减少,偶见原始细胞,一般无肝、脾肿大,骨髓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原性细胞>30%,骨髓活检增生低下。
②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多形核淋巴细胞占10%以上,属T细胞型。
③浆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骨髓象浆细胞明显增生,原始及幼稚浆细胞明显增多,伴形态异常。
④肥大细胞白血病:临床有白血病或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表现,有淋巴结,肝或脾肿大,外周血中有肥大细胞,骨髓像中肥大细胞明显增生,占有核细胞的50%以上;尿中组织胺增多。
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而持续增多,多数高达60%,异常有幼稚型嗜酸粒细胞,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形态异常,核左移,有多各阶段幼稚嗜酸粒细胞。
⑥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血象中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异有幼稚型嗜碱粒细胞,骨髓中可以大量嗜碱粒 细胞原性粒>5%,嗜碱早、中、晚幼粒细胞亦增多,有核左移现象。
⑦混合细胞白血病,指急性白血病中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共同累及的一组疾病。按细胞来源和表达不同可分为3型。a.双表现型白血病,每个细胞能同时表达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特征。b.双克隆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不均一、一部分表达髓细胞系特征,另一部分则表达淋巴细胞系特征。c.双系列型白血病,与以双克隆型白血病相似,但这两部分白血病细胞系来自同一多能干细胞。
⑧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2)有脑脊液的改变,涂片中见到白血病细胞,3)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相似改变。
①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ML是由多能干细胞突变引起的一种克隆性疾病,以成熟粒细胞及其前质包括粒系,单核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及一些B淋巴细胞系增生和蓄积为特征。根据病程发展临床分三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CLL是一种以血、骨髓、淋巴结、肝、脾和其它器管中成熟淋巴细胞增殖和蓄积为特征的高度变异性疾病。临床分T细胞型和B细胞型两种。
1、急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细胞性白血病:包括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3部分。①诱导缓解治疗:VDP方案:长春新碱每日1.5mg/m2静注,第1日、8日、15日、21日用药,柔红霉素每日30~40mg/m2静注,第2日、9日、16日、22日用药,强的松每日32~40mg/m2口服,第1~28日用药,第15日开始逐渐减量,第28日做骨髓穿刺,如原幼淋大于5%,不论骨髓增生活跃 或减低,第2疗程应尽早时行,如用2个疗程后症状仍未缓解者应更换其他方案;②巩固强化治疗:经诱导缓解后2周,开始6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间隔2~3周,第1次疗程、4疗程同寻缓解治疗方案;第2疗程、5疗程用EA方案:鬼臼乙叉甙每日75mg/m2静滴,第1~7日用药,阿糖胞苷每日100~150mg/m2静滴,第1~7日用药;第3疗程、6疗程用氨甲喋呤每日1~1.5g/m2,第1日静滴,维持24小时,停药小时后给予四氢叶酸钙每日6~9mg/m2,每日6小时1次,共8次;③维持治疗:在巩固治疗完成后,每2~3个月需要再强化治疗1~2个疗程,间隔期可加用6-鸟嘌呤每日75mg/m2,氨甲喋呤每日15mg/m2口服,维持2周,持续3处,第4年可每隔3~6月强化治疗1次,间隔期治疗同前,6年后可考虑停止治疗。
(2)急非淋的化疗:①诱导缓解治疗:国外目前的标准诱导方案是DA方案,柔红霉素每日30~40mg/m2静滴,第1日、2日、3日用药;阿糖胞苷每日100~200mg/m2静滴,第1`7日用药;国内常用方案之理是HOAP方案:三尖衫酯碱每日3~4mg/m2静注,第1~7日;长春新碱2mg静滴,第1日;阿糖胞苷每12小时50~70mg静滴,第1~7日;强的松每日30~40mg口服,第1~~7日,如应用2个疗程后,骨髓原+早(幼)仍大于5%者应更换其他化疗方案;②巩固强化治疗:缓解治疗后2周,进行6个疗程的治疗,若DA方案达到缓解,则第1疗程、4疗程同DA方案,第2疗程、3疗程为阿糖胞苷每日100mg/m2静滴,第1~3日,每日2次;第3疗程、6疗程用三尖衫酯碱每日3~4mg/m2静滴,每日1次,第1~7次用药,阿糖胞苷每日100~150mg/m2静滴,第1~7日用药;③维持治疗:治疗方法现很不一致。可每3个月强化1~2个疗程,3年后可间歇4~6个月,6年后停止治疗;也有人主张不必进行维持治疗。
(3)支持及对症治疗:控制感染,给予足量的广谱抗菌素。贫血者可给予浓集血细胞。如合并出血,可给予新鲜全血。
(4)为防止中枢神以系统白血病,可于缓解后给予每周鞘内注射氨甲喋啶5~10mg、地塞米松5mg。6次后可改为6周1次。如已有脑、脊髓实质性病变,应加用60℃照射颅脑与脊髓。
(5)骨髓移植:仅限于年龄在35岁以下,选用同基因、同种异体或自身骨髓移植治疗。移植的时间最好是在第1次完全缓解时,除非是低危的急淋儿童。
小儿白血病起病时多为一般症状,如苍白、乏力、不明原因发热等,血液系统症状体征往往不明显。
有些患者以骨关节痛起病,似急性风湿病;有的因局部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紫癜或淋巴结肿大而引起注意;偶有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为早期症状;个别病例可起病突然,有高热,酷似严重感染。
一般将出生之日起至第四周的新生儿急性白血病称为先天性白血病。先天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尚不清楚。国外至1978年仅有10O多例,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为多见)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7~20倍。国内至1982年仅报道28例,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红白血病1例。
对先天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唐氏(Down)综合征及范科尼(Fanconi)综合征等病人较容易并发白血病。对于围生期的孕妇接受x 线摄片检查是否会导致先天性白血病的发生尚无定论。
先天性白血病的患儿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对化疗反应差。患儿可表现气急、呼吸困难、皮肤紫癜,50%可见皮肤上有蓝或土灰色的结节,另外患儿还可有肝、脾肿大。
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明显增多,可达数万至数十万,伴有大量原幼稚细胞,少部分患儿白细胞数可在正常范围或减少。常有严重贫血,并有血小板计数减少。
对先天性白血病的治疗,与其他白血病一样,需加强支持治疗,并予联合化疗方案,但疗效不佳,常于数周至数月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