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相应的白细胞表面或细胞浆内的抗原,更细致地分析il:常和恶性细胞的系列来源,精确地了解被测白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从而有助于临床分型、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目前此技术已成为白血炳临床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单,ANUL-M5)。骨髓或(和)外周血中有粒和单核两系细胞,或是"急粒单"的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系形态特征。如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则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应超过20%;如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则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应超过20%。

  在临床上,"急粒单"(和"急?quot;一样)的表现有以下特点:

  (1)齿龈增生、肿胀、出血、溃疡、坏死等较多见;

  (2)鼻粘膜浸润、鼻塞、嗅觉减退、硬腭溃烂、咽喉水肿引起窒息等;

  (3)皮肤白血病病损多见,可表现为弥散性斑丘疹,硬性结节,肿块,脓疱性、大疱性或剥脱性皮炎等;

  (4) 肠壁浸润、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相对易见;

  (5)肾功能衰竭、蛋白尿较多见,与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富含溶菌酶-易形成溶菌酶血症及溶菌酶尿有关;

  (6)关节疼痛与肿胀相对多见;

  (7)在治疗上,急粒单与急单的疗效较其他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白血病,为FAB分型的M3型。起病多急骤,迅速恶化,出血倾向明显,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外周血白细胞数常不增高,骨髓中早幼粒细胞>30%。这类白血病可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成熟分化或凋亡使之缓解。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它主要表现为粒系原始细胞的恶性增殖。它有两个亚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与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本病患者常突然起病,进展较快,临床常见感染和出血,并常因此致死。约10%病例进展缓慢,多为老年人,表现有乏力,面色苍白、虚弱等贫血症状为主,也可见到出血及感染。

  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ANLL)两大类。

  根据1985年修订的FAB分型标准,ANLL共分M1-M7等7型,他们分别是:
  M1:未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2:部分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LL根据FAB形态学特点,则相应分为L1、L2、L3共3型。
  L1型:原始淋巴细胞有均匀的圆形核、胞浆少;
  L2型:原始淋巴细胞变化较大,核可能不规则,胞浆较L1多;
  L3型:原始淋巴细胞有较细小的核染色质,胞浆为蓝色一深蓝色并有空泡形成。

  另外根据免疫学特点,AI上可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并进而再分成多种亚型。仅除L。1型急淋必然为B细胞型急淋外,急淋的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间无明显相关。
 

  诊断白血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检查的结果,以骨髓中原始细?gt;30%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标准。
 
  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Inerican)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简称"FAB"分型。据此标准,可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成M1-M7共七个亚型,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可依此标准分成L1-L3三型。这种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

  白血病与败血症在临床上均可有相似的表现,如贫血、发热、皮肤紫癜、肝脾肿大、血象中白细胞异常增高并可出现幼稚细胞等,但两者本质上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类疾病。前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性疾病,而后者则系某一细菌感染

  进入血循环后引起的全身感染现象。白血病患者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因继发严重感染而发生败血症。败血症则绝不会转化为白血病。
 
 

  白血病前期(白前)是指在白血病出现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难以确定性质的血液学异常,系在白血病发生后做出的回顾性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相当一部分MDS-RAEB及MDS-RAEB-t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转化为白血病,这些患者的MDS-RAEB期和MDS-RAEB-t期就称为白前。白前主要的临床特点有:患者临床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且虽经多种治疗贫血难以改善;部分患者还可同时表现有发热或出血等异常;血常规化验可见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细胞减少,可见有巨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现象;骨髓中三系血细胞或任两系血细胞表现有病态造血,其中原始细胞比例可增高,但尚未达白血病标准。
  白血病的急慢性概念与其他疾病的急慢性概念(诸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白血病的急慢性之分,除去疾病起病的急缓、发展之快慢、自然病程之长短的区别外,关键在于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急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主要的白血病细胞为原始细胞。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较成熟和幼稚阶段的粒细胞或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经治疗后,虽带病生存了数月或数年,本质上仍为急性白血病而非慢性白血病。但是,部分慢性白血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在病理的某一阶段中,血象及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数明显增多,发生向急性白血病的转变,即慢粒急变或称慢粒原始细胞危象。
 

  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部位甚为广泛,几乎人体所有的部位都可以发生出血,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较常见的出血部位是:

  (1)皮肤 表现为瘀点、瘀斑或大片的紫癜,甚至为血肿。在静脉穿刺处或外伤后更甚;

  (2)口腔 齿龈出血及口腔粘膜。轻者于刷牙后、吃硬质食物后出血,严重时,无任何诱因即可出血不止,甚或出现血疱、血肿;

  (3)鼻腔 于碰伤后或无诱因时出血;

  (4)其他 眼球结膜、胃肠道、泌尿生殖系(女性患者出现阴道出血)和脑出血。
 

  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腔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增生,导致骨髓腔内的压力增加,此外,骨膜及关节腔受白血病细胞浸润时,亦会侵犯骨膜神经及造成关节腔压力增加和骨质破坏引起疼痛。
 

  白血病患者同时有贫血的原因是:

  (1) 红细胞的生成减少。这是因为由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大量增殖,使红细胞系的增殖受到抑制;

  (2)红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亦受到白血病的干扰,红细胞的寿命是缩短的;

  (3)白血病患者常伴出血,进一步加重了贫血。当然,在化疗后,化学药物对红细胞的损伤也会加重贫血。

  白血病患者容易出血的机制较为复杂,其原因大致为:

  (1) 白血病时,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2) 凝血因子的破坏和凝血机制障碍;

  (3) 由于白血病细胞在血管内的堆积和血管壁的损坏,容易发生出血。
 

  白血病患者合并的感染部位较多,常见的有:

  (1)口腔 最为常见。包括齿龈、颊粘膜、软腭部。表现为溃疡或糜烂、出血,严重的可有软组织感染引起的蜂窝组织炎。

  (2) 鼻腔 鼻粘膜出血、糜烂,严重时可致鼻中隔穿孔等。

  (3)呼吸道 包括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感染。患者常有咳嗽、咳痰、胸痛及憋气等症状。

  (4)肛周 在有痔疮、肛裂或大便不通畅的患者中容易发生。常表现局部疼痛、红肿、糜烂及软组织蜂窝组织炎感染。

  (5)泌尿道 女性相对多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或血尿。

  (6)皮肤 局部出现脓疖、溃烂等。
 

  白血病患者的发热不一定都是由于感染所致,白血病本身也可引起发热。白血病患者,尤其是白血病细胞增多的患者,由于血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异常,核酸代谢异常旺盛,释放的能量亦较多,患者常会表现发热。这种发热只能通过化疗后白血病的缓解而控制。但是,总的说来,白血病患者的发热大多数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即使暂时找不到明确的感染灶,也应该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特点是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肿瘤性增生,可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使各个脏器的功能受损,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和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骨髓及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细胞。

  (1)因成熟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具体可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

  (2)因正常成熟白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减少,出现抗感染能力下降,反复出现发热或感染征象。

  (3)因成熟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粘膜区自发出血倾向。如鼻粘膜、齿龈区自发性渗血;拔牙或其他创伤后伤口出血不易止;皮肤出现瘀斑、出血点等;女性患者月经出现增多、经期延长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如黑便、便血及有眼底或颅内出血等。

  (4)器官浸润:依据受累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可有肝(或脾、淋巴结)肿大;齿龈增生;胸骨压痛;少数患者出现睾丸肿大、皮肤或皮下结节;若神经系统受累,还可表现有头痛、呕吐、视力改变等。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系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呈慢性弥漫性恶性增生并浸润全身各组织,增生的细胞常无明显的成熟障碍。在我国常见的主要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中慢粒更多见。慢粒主要见于中年人,而慢淋则主要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

  本病的病程长短悬殊,短的仅1~2年,长则10~20年,平均存活期为5年,影响慢粒预后的主要为急性变。一旦变为急性白血病,其预后比原发性急性白血病更差。而慢粒的常见死亡原因为感染,尤其肺部感染。

  临床表现为逐渐出现乏力、消瘦、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慢粒可致巨脾,白细胞计数增高。


  [治法]: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当归12 川芎10 丹皮9 五灵脂10 枸杞子12 淮山18
  熟地20 山萸肉12 麦冬18 木香8 黄芪30 柴胡9

  [加减]:
  (1)有紫癜出现,加茜草根15 白芨12 仙鹤草30
  (2)淋巴结肿大者,加山慈菇15 法夏12 猫爪草25
  (3)伴有发烧者,去当归、川芎、熟地,加半边莲20 半枝莲20 柴胡9
  (4)贫血者,加紫河车6(冲服) 桑椹15 阿胶10(烊化)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淋巴结等造血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血细胞成分发生恶性肿瘤,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白血病临床上常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可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达缓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疗,一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

  白血病是常见肿瘤之一,占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约为3-4/10万人,其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者占70%以上,其中急粒占首位,急淋、急单次之。慢性白血病在我国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