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从1960 年生产首批口服减毒疫苗;1962 年生产糖丸疫苗并大量推广后,我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即显著降低。全国年发病率在1965 年为3.5/10 万,1980年已降至0.7/10 万。1990 年,我国共发生5056 例本病,发病率为0.5/...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儿麻痹症糖丸(简称糖丸),其外观和口感均类似弹子糖,但作用却与其大相径庭。小小糖丸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功臣,其所以有如此大的功效,主要在于该疫苗是由减毒活的灰髓炎病毒制...
小儿麻痹症患儿在病的早期,肌肉发生萎缩和肢体瘫痪,但瘫痪的肢体并无畸形,而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才慢慢出现各种畸形。主要的原因是:
①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其发生或者减轻其危害程度的。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在患病以后要及时找医生看病,不能拖延。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和训练。比如按摩、针灸、...
患肢的良好位置可以防止肢体畸形的发生。一般来说患肢良好位置是指患肢最适合日常生活活动的肢体位置,以患者卧位为例,摆放的位置应该是:两腿伸直,双脚放平,脚不要向内或向外翻。
上肢的位置是:肩稍前屈、...
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所以必须掌...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小儿麻痹症在世界上基本绝迹。但目前小儿麻痹症在一些国家又死灰复燃,且有不断蔓延之势。世界一些公共卫生问题专家在10月13日举行的会议上,对一些国家小儿麻痹症泛滥的形势感到十分忧虑。...
促进儿麻后遗症患者获得职业技能,并胜任职业的工作,称为职业康复。残疾人希望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要求经济独立,这是残疾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课题。目前残疾人就业仍有困难,经济收入及生...
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儿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工作,称为教育康复。这项工作可以促进他们成长发育,最后能进入社会生活并参加工作。尤其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来说,他们肢体虽然有残疾,但头脑是健全的,智力是正...
提高儿麻后遗症患者对社会的适应和生活能力,改造环境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工作,称为社会康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发扬扶弱助残的优良传统,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必...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
(一)自动免疫
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达到控制和几乎消灭脊...
病例导读:4岁的小军服用了糖丸2周后出现高热,起初认为感冒,经治疗预后第二天发现孩子右下肢迟钝,医生诊断为脊髓灰质炎,这是怎么回事?
【病例】
服完糖丸发病为哪般?
患儿在9月4日吃了糖丸,在9月19日下午出现...
【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
(一)自动免疫 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达到控...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的肢体终生残疾。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和发育成熟,不仅造成小儿身体畸形还为小儿生活自理、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使患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
如何早期发现小儿麻痹症?
有以下情况时,小儿可能患了麻痹症:
①5岁以下的小儿,有与小儿麻痹症病儿的密切接触史。
②没有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或接种的不成功,如疫苗过期、热水服用或没有按规定服完小儿麻痹...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
(一)自动免疫 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达到控制和几乎消灭脊髓...
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糖丸(简称糖丸)共有三型:i型为红色、ⅱ型为黄色、ⅲ型为绿色。生后2个月以上的小儿就可以开始口服糖丸,按i型、ⅱ型、ⅲ型的顺序服用。第一次服工型1粒。隔一个月后服ⅱ型1粒,再隔一个月服ⅲ型l粒,或者...
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常表现为驰缓性麻痹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其危害是尽人皆知的,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临床给小儿口服小儿麻痹灭毒活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好的...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细胞,造成患儿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甚至瘫痪等。
脊髓灰质火临床分为潜伏期、前驱期、麻痹前期...
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示,补充维生素e不仅不能保证你远离心脏病,反而可能误导人们认为他们不需要服用那些已经证明对心脏有益的药物或选择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发表在《内科医学档案》上的这份报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