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
面肌痉挛以单侧眼睑颤动及眼角、嘴角抽动为特征,多呈进行性发展,可渐致同侧各面肌痉挛。若病因不除,甚至会双侧发作,令人一脸怪相,说话用眼均不方便。
根据《灵枢 官针》中有关“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的记载,笔...
「概说」
阳痿是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一种病证。《内经》又称“阴痿”,张景丘说:“阴痿者,阳不举也”。由各种原因造成宗筋驰纵而发病。多见于性神经衰弱,及某些慢性虚弱性疾病。
「病因病机」
(一)...
青光眼是由于眼内压升高而引起的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视力损害甚至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属中医学的“绿风内障”、“青风内障”范畴。
温和灸治疗青光眼的方法是;
点燃艾卷,置于施灸穴位上方,调整至温度适合...
在中国古代,妇女生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当时没有现代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正常怀孕生产的女子尚且可能因为感染等原因导致死亡,何况异位妊娠的呢?但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发明发现了很多绝招,灸至阴...
某机关干部李某某,正当而立之年,年富力强,在单位独当一面,而且天天应酬不断。某一天突然觉得恶心,右胁下不适,赶紧到医院,经b超一查是中度脂肪肝,而且肝功也有损伤,立即吃药。吃了一段时间,脂肪肝没好,肝损伤倒厉害了。后来,...
灸法是通过温度及灸材化学刺激,或利用温度、化学作用使皮肤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所有的灸治方法必须通过皮肤才能起作用。灸后皮肤的一切变化,是灸治的疗效标志。因此应用灸法治病,必须对皮肤的组...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顽癣,是一种慢性局限性皮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有关,少数有过敏病史。衣领摩擦、进食辛辣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好发生于肢体受摩擦的部位,颈部占90%以上,其次在骶骨部。初发...
咳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
因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在用抗菌消炎、止咳药无效的情况下,可采用一种简便的治咳方法——艾叶熏脚。
此法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具体方法为:艾叶30~50克,放入约1500毫升的沸...
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
广东省中医院开展的三伏天贴药疗法进行“冬病夏治”,取得显著效果,每年都吸引数以千计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该院又开展“节气灸”疗法———即根据不同的节气对人体的穴位进行施灸。
70岁的吴伯,有40余年的吸烟史,...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组织的功能还不够健全,中医称之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特别以肺、脾胃的相对稚嫩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婴幼儿才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的疾患,如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公布的疾病(实际不只此数)、用针灸治疗会有较突出 的疗效,分述如下:
上呼吸道疾病:1 急、慢鼻窦炎 2 急、慢性鼻炎 3 普通感 4 急、慢扁桃腺。
呼吸系统疾病:1 急、慢性气管炎 2 支...
刺血疗法又称放血疗法。根据“宛陈除之”的原则,某些穴位或特定部位针刺,得气后出针令其出血,或用锋利三棱针刺入络脉(身体浅表的静脉血管),可加强舒经通络,祛瘀新生之力。
作用有①泻热,常用来治热病不退;②止痛,如...
凡能透针的穴位,都可以透针,但必须掌握好适应症及透刺方法,还必须了解透刺的部位是否适宜透针,以防损伤器官组织、血管。如面神经麻痹久治不愈,从下关透太阳,地仓透迎香,地仓透下关。偏头痛,额厌透悬厘悬颅。神志疾病,上星...
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俗称“蛤蟆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一般流行于冬春季行,以儿童为多见。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
[病因病机]
本病是因外感时行温毒,更挟痰...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以臂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疼痛为主症。常见以下三种证型。 辨证治疗
主穴:腰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
1.风...
针灸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见效独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即有明确记载:“偏枯(即半身不遂)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以后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本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