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霖是清代光绪以来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于继承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而在唱法上较前人略有变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称“陈派”。
陈德霖上承时小福,基本遵循传统唱法,如“八大腔”在慢...
在各种艺术中形成不同的学派是很自然的。诸如表现派、体验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识流等。
而京剧中的学派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梅派,程派等等。这是因为京剧是以主演为中心的演员艺术,都是通过演员本人...
2000年的中央电视台歌曲大赛,有人在素质测验中考歌手戏曲常识题:何谓京剧三大件。歌手答不出,考官遂公布正确答案:三大件为京胡、二胡、月琴或板鼓、大锣、铙钹。其实此答案欠妥。 据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先生说:京...
京剧的后台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包箱、梳头桌等各司其职。盔头箱,即负责演员头上所戴的冠、帽、盔、巾和髯口、耳毛、鬓发等。
冠,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后妃所戴的凤冠,皇子或少年中显赫...
我们常看到舞台上的帝王将相身穿各种颜色的盔甲和袍服,花花绿绿的,其实,这些盔甲和袍服的颜色在穿戴时都有一定的规范。
以将军的盔甲和官员的蟒袍来说,则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即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即...
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什么板式的唱腔就要有什么样的过门,有经验的观众一听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什么节奏,甚至能分出演唱者是老生,还是老旦,是青衣...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
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像真性的脸谱。
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是按照小说、评书所描述的关羽...
原广州京剧团老演员筱金少山(即刘绍宗)留下一篇文章,现介绍给大家,共同学习。摘要如下:
朋友们、爱好者们,我的一点薄意,送给你们参考。吊嗓时要边走边唱,就象散步一样,始终保持着松弛自如的姿态。要松弛,不要松懈,而是...
帔,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对襟长袍。
程式性:是帝王、中级官吏、豪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所通用的常服。
款 式:对襟,半长大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周身以平金或绒线刺绣图...
蟒,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蟒袍。
程式性: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
款 式: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女式蟒与男式蟒...
作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的程式化,可以说它是利用京剧的唱、念、做、打一整套表演形式去创造表现各种类型的人物的表演语汇,并且形成了京剧的表演规范。 尤为突出的表现在它的行当划分上,在京剧表演的行...
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服装是为表演创造角色外部造型,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者,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自己首先遇到的是...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变幻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 脸谱色彩的表现十分丰富,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切性格特点尽情流露于色彩中。...
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 眉 眼 鼻 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
在《松柏庵往事》一书“徐氏家风”一节中,说徐(兰沅)老是一位“六场通透”的琴师。后来总有人问及“六场通透”的问题,那么“六场通透”究竟如何解释呢?要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张口就能答来的话题,不过我以为若要弄懂“六场...
京剧的唱词,除昆腔等一些曲牌唱腔,如:〔泣颜回〕“羽檄会诸侯”、〔出队子〕“连营分队”等,为长短句的结构外,其他多为规则、整齐的上下句对应结构。如《洪羊洞》“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上句),“我也曾平服了塞北西...
“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而使初学者感觉过于复杂,难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
在票房活动伴奏之中,就京胡的音质、音量而言,是直接有助於演晿效果的,想要使京胡能够具有较为丰满的音质,是每一个操琴者们的共同追求。我对京胡琴筒的修理、配制下了十几年的功夫。经过从失败到成功的实践,摸索到了一...
提起京剧的程式,有些人就以为凡“程式”必然是陈规陋习,必然是条条框框,必然是对艺术改革的束缚。推崇“程式”,就是反对改革创新,就是因循守旧,因此有些人以“打破程式”为时髦,以“取消程式”为炫耀自己改革创新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