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艺人,历来就有轻财重义、助人为乐的崇高美德。千百年来,越是危难当头,他们越能同舟共济,越是富贵时刻,他们也越能乐善好施。有关这方面的轶闻遗事,可谓多如恒河砂粒,不胜枚举,“让戏”就是其中之一例。   1927...
  为写“奚啸伯往事”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党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0年成都修建了一家专门演出京剧的戏院“春熙大舞台”,坐落在成都市中心区最繁华的“春熙路”。陈彦衡曾在此作胡琴专场演出(1933),程砚秋曾在此演出六场(1936)。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春熙”...
  京剧的表演戏装又叫做行头(xínɡtou)。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明朝的打扮,并且不受剧情中季节、地区和民族的限制。   京剧行头主要随着角色的身份、职业和性别而定。帝王将相等贵族穿“蟒”。男蟒是长到...
  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工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其中, 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台美术是包括布景、道具、灯光、效果、服装、化妆等各部门创作手段...
  张静娴,上海昆剧团演员,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张静娴师承朱传茗等名家,工闺门旦、正旦。其扮相端庄秀丽,嗓音亮丽,...
  郑懿,1967年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   郑懿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同年进入江苏省昆剧院工作。专工贴旦兼刀马旦,师承蔡鸣芬、包世蓉、张娴、梁谷音等。擅演《孽海记·思凡·下...
  周志毅,1965年出生,国家二级演员。   周志毅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同年进入江苏省昆剧院工作。专工净行,先后师从郭荣江、赵坚、沈传锟、王正堃,并得到著名架子花脸王正龙先生亲授,功架疑重大方,身段边式...
  方洋,1940年出生,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方洋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曲演员班,师承京昆名家陈富瑞、孙盛文及传字辈老师薛传钢、邵传镛、沈传锟等,...
  虎美玲,河南省郑州市人,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郑州市豫剧院院长,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获“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虎美玲12岁从艺,师从豫剧大师常香...
  党玉倩,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周口市第一届政协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省五、六届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党玉倩1978年从商水戏校毕业后,成为商水...
  田菊林(1926—1928),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田菊林之父田瑞亭是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师,早年曾随昆曲大王韩世昌赴日本演出,有“笛王”之称。田菊林自幼随父学戏,七岁登台,十三岁挂牌演出。曾随父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其父...
  龚隐雷,1965年生,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龚隐雷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师从张娴、张继青、胡锦芳,工闺门旦、正旦。   她曾主演《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中的杜丽娘、《艳云亭·痴诉·点香》中...
  京门收藏家方继孝贤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哥儿俩见面,好用京语“逗闷子”,常常勾出一些美好的回忆,或者为“夜话”点题。这不,前几天继孝跟我说,自己开车带儿子去超市,扛出了一箱矿泉水,放在后备箱里。车到家门口,跟儿子...
  王基笑伙同他的合作者们创作的《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好队长》、《红果红了》等音乐唱腔的流传,已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以朴实无华的音乐语言、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鲜明...
  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阎立品老师的代表剧目《秦雪梅》,以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著称于戏曲艺术舞台。   此剧前后共有《观文》、《训女》、《吊孝》等数场,剧情前后贯穿,环环相扣,矛盾迭起,引人入胜。每一场都有一...
  《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中华民族古典小说。它通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包融世风、民俗、诗词、戏曲音乐、工艺建筑、书法等艺术形态组成的文化生活画卷。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饱...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演剧方式,其中包含着中国人对以人的肢体语汇、对白、音乐等为媒介的艺术表达的独特理解,它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演剧体系,它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哲学观念、文化心...
  中国360余种地方戏曲剧种,既受地域文化的决定和制约,又是地方文化的体现与反映。地方戏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艺”,说的都是地域文化的意蕴...
  陇剧是甘肃陇东地区土生土长、独具风格的剧种,由陇东道情演变而来。1958年经过《枫洛池》一剧的搬演而成型,形成独具特色的唱腔系统和表演程式,因而发展为甘肃特有的代表性剧种。它具有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