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教师的年年监考。每堂考试两三个钟头,除了偶尔下位巡视一下之外,就得一直这么端坐着——不能看报,不能答题,不能讲话,不能打盹……不过,考场上偶然发生的点滴趣事,倒也给枯燥的监考生活带来些许乐趣。我从记忆的海...
  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暑假,我去哈尔滨,参加夏令营。到哈尔滨第一顿午饭,主食是“列巴”,菜叫苏泊汤。这“列巴”我第一次见到,外表焦黄,里面的馕却十分松软。这玩意,最大的可以有半个篮球那么大。   后来上了俄语课,我...
  1962年下半年,我在湘潭一个偏远的山区教书。   一天,一个学生来到办公室:“老师,这是什么?”我接过一瞟,那是一张约一本书大小的纸片,上面印着繁体字,写的是“飞向台湾,就有自由”,下方又着重印制了“台湾”二字。   当...
  1969年端午,我们几个少时好友从下放的公社回来,约好在朋友家里的桃园小聚。   我一人先到,便在河边吹笛,突然水面映出一个清丽人影,是小艾。下放前和我一样,也在庐江中学学校宣传队。她身材苗条,面容娇美。她问我:“会...
  我老家在河南豫西,离我们村不远有个许庙,每年的3月15日有古刹庙会。一到日子,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逛庙会,会上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1940年春天,许庙的古刹庙会上有两个戏班唱对台戏,一方请的戏班是大凤、二凤的二夹弦...
  1975年,任何食品都要用粮票换取。我家当时十分困难。为了解决穿衣问题,我在河边买了布尾子(边角余料)请了裁缝上门给全家做衣裳。   当时师傅上门是要吃早餐的,我拿着粮票去买。但走到包子店,发现粮票没了。我眼泪不...
  1979年,我出国到罗马尼亚考察。在那呆了好几个月。那儿的风土人情让我印象深刻。   罗马尼亚人口少,除了政治中心及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外,其余的城市人口在2万到5万之间。那时罗马尼亚人就不愿意住在城市了,他们宁...
  顶针,是做针线活时用的小物件,但能从1931年一直用到现在,您听说过吗?今日,在小店区中辐院社区,92岁的杜亚兰老人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枚老顶针。   记者一进门,老人就从针线盒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宝贝。顶针是红铜制作的,很...
  1956年8月的一天,母亲怀抱七弦琴,带我乘着黄包车直奔省博物馆,找到老朋友——博物馆老馆长。要求将该琴寄存在馆内。老馆长一看忙说:“名人之物,珍贵极了。”母亲说:“这个是早年一次雷雨击中了庭院中心的大梧桐树,正值...
  1959年国庆大典,我在湘潭市东风中学读初三,学校要求我们穿白衬衣参加庆典活动。我马上告诉了父亲,但家里实在太困难,父亲为难很久,还是满足不了我的要求。那天,我反着穿了件白色汗衫代替衬衣。   这个事情过去了半个...
  我的农村老家一个院子三个姓。一户姓孙,一户姓赵,我们姓田。   大家取奶名时,都喜欢取个“贵重”的名字。我的叔父家有一男一女,女儿就叫金妹,儿子叫银保。这时赵家生了孩子,就起名叫铜保、铁保。紧接着,叔父家又添两...
  1968年,我正在上中学,也是生产队里唯一的秀才。那时,节假日一到家,便有些不识字的人拿信让我代读或者代回。   一次,堂弟找我给三叔回信,信封上我写道:“某某同志收。谁料三叔收到信后,专程写信批评我,说我没规矩,连叔叔...
  1972年春季,中央号召备战备荒。各工矿企业的民兵要分期分批到野外搞拉练。每人背上背包、带上锅灶到野外进行为期十天的长途行军。一到天黑,就地宿营。春天正是乍暖还寒时候,条件简陋,只给女同志供应热水。黄昏时候,有...
  申长征   本名:申生   绰号:申长征   赠与人:单位同事   来历:1974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家15公里远的山村教书。那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是个“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的地方。工资每月才三十多元,买不...
  1966年,我在部队服役已满四年。领导认为我表现不错,要提拔我,但报告上去后,迟迟没有批复。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我的大舅在1947年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去的第一年来过一封信,从此杳无音信。那时   部队对社会关系审查得...
  行   “千里路遥,凭腿两条”、“十里八里不算路,加快最后那几步”、“上个店,赶个集,穷人靠脚走,富人骑毛驴”、“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驴摔跤”。这是对三十年前人们出行和道路的描写。   到了改革开放后,我...
  用   不但在衣、食、住、行上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用”的“三大件”也是新老更替。从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经过新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转向现代三大件“摩托车、电话、空调机”,...
  50年代末,我在长沙河西一所中专学校读书。当时学校对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所谓“专”无非是学习成绩优异,专业知识扎实。但什么是“红”,怎样去“红”?我们都感到有点抽象和费解了。   学校为了我们“红...
  20世纪60年代,很难得调一次工资,于是有了下面这个顺口溜: 十年寒窗苦,三十五元五,工资不调级,干劲怎么鼓?   过苦日子时,物资匮乏,烟民每月只分到六包香烟票,还分等级发放:高级干部“两条龙”(黄金龙、白金龙),一般干部“喜相...
  改革开放30年,我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穿衣到吃饭,从住房到交通,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变化无处不在。而其间顺口溜的变化更是这些巨变的印证。   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