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瘫痪综合征(moebius氏综合症),又称先天性两侧面瘫、痛性运动不能综合征、第六及第七对颅神经先天性麻痹、第六及第七对颅神经核发育不良、眼肌面肌麻痹。首先由moebius氏提出,该综合征的...
    引起包括面神经在内的多颅神经损伤的病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脑底蛛网膜粘连     脑底蛛网膜粘连累及桥小脑角时,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也可能累及任何一侧或两侧的脑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
    面半侧萎缩也称romberg氏病,系一进行性以正中线为界的面部半侧皮肤、皮下组织和骨组织的萎缩。有的患者在生后第一年内就出现症状,也有在30岁以后起病者。有的患者萎缩始于面上部,即在前额正中线的一侧出现一条...
    交叉偏侧萎缩在临床上极其罕见。本病属面偏侧萎缩的一个亚型,如面偏侧萎缩累及同侧躯体萎缩全身偏侧萎缩(total hemiatrophy),合并对侧躯体萎缩则称交叉偏侧萎缩(c rossed hemiatrophy),前者比较少见,后者更罕...
    小脑桥脑角综合征是指小脑桥脑角部位的病损,出现病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外展神经、听神经损害的症状及小脑性共济失调,若病损波及脑干时,则可伴有病侧舌咽、迷走神经瘫痪和对侧偏瘫、感觉障碍等。小脑桥脑角部位...
    面瘫,其症状为:口目歪斜,不能闭合。在《灵枢》中称“口”、“僻”、“卒口僻”;《金匮要略》称“僻”;《诸病源侯论》则有“风口候”条;到了宋代,始有“口眼斜”之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医学纲目》则...
    与中间神经有关的神经痛有两种类型:     ⑴蝶腭神经痛(又称蝶腭神经节综合征 sluder)     当蝶腭神经节受刺激时出现蝶腭神经痛,其特点为:     ①疼痛为发作性,呈烧灼或钻样。疼痛主要分布在下半面...
    桥脑综合征出现的面瘫是面神经核性瘫,因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当面神经核发生病变时,自然引起病灶同侧的核下性瘫痪,亦即面上下部肌肉完全瘫痪。因病变性质和部位的不同,面神经核可单独受累或合并脑桥其他结构同时...
    常见的桥脑综合征有桥脑基底内侧综合征(即foville综合征)、桥脑基底外侧综合征(即 millard-gubler综合征)、桥盖综合征(即raymond-cestan综合症)     桥脑基底内侧综合征特征是: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对侧偏...
    面部一侧瘫痪,表现为口眼歪斜之状。张仲景《金匮要略》谓:正气引邪,僻不遂。说明其不仅口歪,且有运动障碍,并指出此证有邪,且为正所引。李东垣则认为,邪中血脉所致。《诸病源候论》则谓:风邪入足阳明经,而又遇寒,故筋...
    《灵枢·经筋》论及面瘫:“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又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灵枢 ·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
    如前述,周围性面瘫与中枢面性瘫属于面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二者均具有面肌运动障碍,只是病变部位不同,其病因也有差异。     中医辨证论治,二者也有共同之处。面瘫,中医古称为“口僻”、“口”,一般均列入“ ...
    消化道憩室病是指消化道的局部囊样膨出,有真性与假性两种。前者指全层膨出,后者仅有粘膜与粘膜下层而无肌层膨出,绝大多数憩室向消化道腔外膨出,极少数向腔内膨出,称腔内憩。多个憩室同时存在称为憩室病。本病见于...
    获得性空回肠憩室病是消化道憩室病的一种,临床少见。因空肠上段及回肠末端的血管较粗,血管粗大处肠壁肌层脆弱,故在这些部位尤其回肠上段较易发生憩室。     单发性憩室多无症状,多发性憩室内有大量细菌繁殖...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病情恶化时出现的一系列表现。主要诱因为:①精神刺激;②感染;③ 随便停药;④手术或放射性同位素碘治疗前,未做好准备工作。本病可危及生命,病死率极高,必须及早防治。     本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激素增多所致的一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个脏器,因而出现的症状多种多样。甲亢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1∶6,年龄各组均可发病,以...
    结肠憩室多见于西方国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40岁以下者少见,80 岁以上患此病者可达65%~80%,发病原因与长期摄入低纤维素的食物,使肠腔压力持续升高有关,老年人易发则与肠壁肌力减弱有关。     结肠各段憩室分...
    淡漠型甲亢又称为老年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或称无力型和隐蔽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多见于老年人,本病有如下特点:     (1)发病隐袭,不易察觉。     (2)临床特点表现不典型,常突出表现为某一系统的症状,特别是心...
    凡-莫二氏综合征(verner-morrison)又称舒血管肠肽瘤(vipoma),于1958年由verner和morr ison首次报道,因该综合征类似霍乱弧菌的腹泻,以大量水泻、失钾性血钾过低、低(或无) 胃酸为特征,故又称水泻低血钾低胃酸综...
    本病有以下特点:     (1)往往于确诊前数年即有顽固性大量水泻病史,轻者呈间歇性,重者尤其是恶性病变者为持续性,便色如淡茶水色,无粘液和脓血,排便量约3~10l,每天10~15次或更多,常伴腹痛。     (2)血钾降低: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