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起病急遽,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如因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潜伏期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
蚕豆病的症状出现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迅速而明显地下降,最低者可达3g/dl 以下,红细胞计数降至100万以下/μl。早期很多细胞发生收缩、变形,有一些细胞的边缘似有缺少血红蛋白的空隙,而其余部分因血红蛋白...
风热感冒常用的其他疗法有: (1)针刺疗法 ①风池 大椎 合谷 先针风池,针感应向后头颞部散射,后针其他各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鼻塞重加迎香、上星;头痛加太阳、印堂;咽痛加刺少商...
风热感冒常用饮食疗法有: (1)桑叶薄荷饮 桑叶5克,菊花5克,薄荷3克,苦竹叶30克。 将上药用清水洗净,放入茶壶内,用开水泡十分钟即可,随时饮用。 本品对风热感冒既有辛凉解表作用,又可做为预...
风热感冒常用中成药有: (1)桑菊银翘散 本方系桑菊饮、银翘散合方加味而成。方中银花、连翘、绿豆清热解表,配以淡竹叶、滑石清润,以增强清热作用;选薄荷、荆芥、蝉蜕、淡豆豉辛凉解表,轻宣风热;桑叶、菊花...
风热感冒,系风热外袭,肺卫失调,正邪相争,正盛邪实之证。必用辛凉使其透达,才能由外而解。故风热初起,热势明显的,要放胆应用辛凉发汗剂。若高热不解,表卫郁闭,腠理被阻,容易发生内热。在这种内外热邪交迫情况下,病势易于...
风热感冒的治则为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其常用方剂为: (1)银翘散 方中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又配伍淡竹叶加强清热之力。薄荷、豆豉、荆芥辛凉解表、轻散风热之邪。其中荆芥虽属辛温之品,但温...
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主要靠消化系统各部之间以及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胃肠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支配,进食后迷走神经兴奋,胃肠运动功能增加,但心脏亦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迷走神经兴...
心衰的治疗要个体化,不拘泥一种模式,依据病情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治前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①心衰的病因是什么?②舒张功能衰竭还是兼有收缩功能衰竭?前者不需要强心而后者...
①洋地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作用是增加心肌收缩力。②洋地黄是通过对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的抑制作用,使内流的ca2+增多,产生正性心肌收缩力作用。③洋地黄治疗心衰时,因增加心排出量,可消除交...
适应症:①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②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反复性心动过速。 禁忌症:洋地黄中毒、洋地黄过敏。 非适应症...
(1)使地高辛血清浓度减低的药物有: ①血管扩张剂:增加地高辛清除。 ②消胆胺:能阻止地高辛的吸收。 ③巴比妥、苯妥英钠、保泰松,刺激肝微粒体酶活性,促进地高辛降解。 ④安妥明:...
毒性反应有:①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最早出现,继以恶心、呕吐,属中枢性。尤其在应用洋地黄后曾有一度好转后又出现者。②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忧郁、无力、视力模糊、黄视或绿视等。③心脏毒性表现:表现为各种类型的...
在临床上洋地黄的用量要因人而异,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等情况调整用量,否则容易发生洋地黄中毒,甚至死亡。而用量不足,则往往达不到治疗效果,使心力衰竭不能很好地控制。因此,在洋地黄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地...
国外报道:约14%~20%贝尔氏面瘫患者,发病前伴病毒感染史。有人认为:面瘫是膝状神经节对潜伏的嗜神经单纯疱疹病毒(hsv)的反应,常伴有口腔炎、粘膜皮肤疱疹,但大多数病例的h sv滴度并不增高,故迄今未肯定其因果关系。...
恶性淋巴-网状细胞增生症,简称恶性淋巴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约在25%左右。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肿瘤压迫神经组织致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肿瘤直接浸润或播散;神经组织变性等。...
日本村光士敏等研究1094例贝尔氏面瘫,其中双侧性或复发性麻痹的有49例,据其临床经过可分:⑴双侧同时麻痹(5例,0.5%);⑵双侧再发性麻痹(1例,0.1%);⑶双侧交替性麻痹(21例,1.9%);⑷单侧复发性麻痹等四组。统称面瘫的特殊...
贝尔氏麻痹与hunt氏综合征较难鉴别。hunt氏综合征起因于带状疱疹感染,贝尔氏麻痹也可发现此种感染,从症状学或病因学上都无法明确鉴别这两种疾患。日本真行等就22例发病在 14天以内的贝尔氏麻痹和14例hunt氏综...
日本秋冈胜哉分析1981年至1988年间治疗的114例面瘫患者,其中男62例,女52例,平均年龄41.1岁,占同期门诊总数的0.3%。贝尔氏麻痹49例,hunt氏综合征29例,外伤12例,耳手术后2例,中耳病变所致10例,其他原因12例。病变部位79...
此征又称面部复发性水肿—贝尔氏麻痹—折皱舌综合征、melkersson氏综合征。首先由 melkersson氏于1928年提出。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面神经瘫痪和面部肿胀,合并皱襞舌。 反复出现的面神经瘫痪mrs病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