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穴位通心经,止呕安神有奇功。
晕车心跳,内关有效。
内关穴在腕关节正中直上两寸处两筋之间,属于厥阴心包经。按压或针刺内关穴,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可治心烦、心悸、心绞痛、胸闷、胸胁痛、...
昏迷不要惊,赶快掐人中。
重掐人中穴,能救昏迷客。
急救三穴要记清,合谷、涌泉与人中。
合谷穴在手掌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虎口中一拇指节深的地方偏食指一侧处,是全身四总穴位之一。涌...
太阳穴在眼角外斜上方一寸,按压有凹窝的地方,患一般性头痛,患者自己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左右两个太阳穴,压在胀痛,再按顺时钟方向旋转约一分钟,头痛便可减轻或停止。...
鼻子出血时,以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的跟腱,自己捏或别人捏都可以。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数分钟内即可止血,捏跟腱还有改善足部功能,解除下肢疲劳、增强脚力的作用。...
患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病人,有时伴有肾绞痛,腰部痛如刀割,患者极端痛苦,如在旅途或在一时不能就医的情况下,他人可用右手拇指压患者疼痛一侧的肾俞穴或腰部的压痛点,顺时钟或逆时钟旅转按摩,只要1—2分钟,可收到立竿...
饮食不节,神志失调或脾胃虚寒,都可以能产生胃气上逆而引起呃逆。呃逆发作时指压少商穴,同时用意念把上逆之气往下引,至下复丹田,再由下吞咽口水,如此数次即可止住,少商穴在大拇指侧距指甲一分处,压在有酸痛感为度,持续...
在颈椎病按摩过程中,医生常旋转患者的脖子,并通过一定的手法在瞬间“闪动”颈椎,患者往往在脖子甩动的同时听到一声或数声“喀哒”声。在施行这种手法时,有时由于患者不了解情况,往往会产生是否发生了什么意外的紧...
多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按摩是治疗颈椎病十分有效的疗法,尤其是祖国医学中传统的手法治疗,更是治疗颈椎病方法中的一朵奇芭。
按摩的主要作用在于: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恢复颈椎正常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不舒服的时候,这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疼痛处按揉,或者让人捶打。说也奇怪,有时在按揉捶打之后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这里面包含着中医学最基本的病理学说。中医针灸...
摩腹,被古代养生家称谓摩生门、摩脐腹,它是饮食调理保健的重要环节之一。《寿世保元》说:“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趑趄缓行数百步,谓之消化”;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说:“平日点心...
方法之一是按摩,取坐位或仰卧位,先将两手搓热,然后分别放在两侧腰部,交替上下搓腰100—200次,早、中、晚各作一 次。另一种方法是揉腰眼,取坐位或站位,使腰部肌肉放松,两 手叉腰,用两手拇指按压两侧腰眼(即肾腧穴),按揉3...
按摩能使人“容光焕发”。因为按摩点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里的毛细血管扩张,增进新陈代谢;此外还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解除肌肉痉挛,消除疲劳。有些人由于经常做这种按摩,皮肤就显得很光滑,皱纹也显...
人患肝炎后,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不思饮食、腹胀、失眠、肌肉关节疼痛等,长久不能消除。用药治疗,又会增加肝脏负担。肝炎病人由于缺少锻炼,又吃高糖、高蛋白饮食,很容易使脂肪堆积,体重增加,甚至可能...
医学专家们认为,人们若经常对身体的五个部位进行刺激,就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健身强体,益寿延年。 前胸
摩擦前胸可增强身体免疫力。科学家发现,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
脖子疼去做“保健按摩”,膝盖酸爬山锻炼,得了颈椎病盲目开刀治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专家提醒公众,骨科疾病治疗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否则一旦走入误区,很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一:颈椎不适多“按摩”
...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
刺激穴位和按摩能缓解紧张,消除不快的症状。
按摩穴位可以预防失眠,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睡眠与精神科和神经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自身体会角度来看,在接受按摩后,身体的痛感消除,睡得很香,所以,身体状态不佳时,说不定按...
腹脐养生关键词: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中央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揉腹还对动脉硬化、...
名老中医成热门
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贵州活动现场,省、市名老中医坐诊台前,市民排起了长队,有部分市民是早上8点不到,就赶到各医院展台前“占位置”的。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老中医刘尚义教授的展台前,活...
中医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也重视养生保健,兹将中医养生保健之主要方法略述如下:
一、顺时养生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