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12.7万   1928年5月,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后,不断发展壮大,到1933年,中央红军部队总兵力发展到12.7万人。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开始长征时,中央红军只有8.6万余人。   1800   2006年,全国在...
  回忆起抗美援朝的生活,一首我自编的顺口溜便涌到嘴边:穿的抽棉爽衣(棉衣里抽去棉花),吃的高粱小米,喝着山涧冷水,睡着大山深沟。垫的是石头,盖的是树头,行军走通宵,天天爬山头。个个精神抖擞,叫打就打,叫走就走。   这说的...
  1966年,搞社教(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那会,我正是陕西周治县哑柏公社的乡镇干部。社教一来,全村都开始热火朝天地搞政治、斗地主。那次斗的是地主关林孝。   我不是组织人,就坐在台下听。只见关林孝在台上低着头,悄悄用眼...
  1936年的冬天,在一个雪花飘落的夜里,抗日民众自卫军送一封密信给爸爸,不幸被汉奸发现了。他们告密给了日本守备队。一群鬼子手持着枪,耀武扬威地包围了我们的住处,从垫被里搜出这封密信。爸爸当即被捕入狱,经过严刑拷打...
  在那蹉跎岁月的年代,我到了福建武平县下乡。生产队的粮食收成不景气,我们的口粮是每天二两大米,这对正在长身体,每天起早摸黑的知青太不公道了,可又能咋办,还有比我们更困难的地方。   我搞起了副业,养了几只鸡鸭。有...
  1970年5月,我11岁,正读小学四年级。那时讲“备战备荒”,全县上下都在大挖防空洞。   我所在的四年级3班也分配任务——挖两个防空洞,地点是离城约2里地的山上。   那时我们都是孩子,听话,积极性也高。大家马上动手...
  我的父亲名叫陈友生,是1930年入伍的老红军。   康克清给父母证婚   1944年,组织上将18岁的母亲肖桂玉介绍给了父亲。康克清大姐做证婚人,父母在延安兵站部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   主席每餐一荤二素一汤   ...
  1968年,我被下放到长沙城南公社金和大队。队长让我在生产队学习室门外画一幅毛主席像。我不会画画,可这事又无法推脱,只好回长沙求救。幸好我妹妹有门路,她带我在湖南大学一间会议室里,发现了大量的毛主席各个时期的木...
  我1949年9月考入湖南军政大学,后被分到炮兵第一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国的边防告急。我参加了志愿军,跟随部队来到了朝鲜。那是个冬天,我们沿三八线往西转移,给反敌登陆作准备。我搭的运粮军车遇上敌机轰炸,前面公...
  当年湖南常德国营大通湖农场,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全国第一大国有农垦企业。兴建伊始,我所在的农业单位选送我到在大通湖举办的汽车培训班学习。农场工人俱乐部是教室,化妆间是培训班的寝室。学习资料是老师钢刻,然后用油...
  50多年前,我在湖南武陵山找矿、夜宿山林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刻印在心中。   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我们地质普查组来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密林深山测量一条地质剖面。途中发现了一条矿脉露头。为探明该矿...
  推出抗美援朝英雄榜专刊后,反馈众多。   反馈一  “名单办得好”   家住湖南株洲的李树良打电话来:“你们这名单办得好, 谢谢你们记得我们老兵。”   反馈二  对着名单找战友   还有人对着名单找起了战友...
  解放初期的1951年,母亲过早地离开我们,留下我和弟弟妹妹。当时,最大的我11岁,最小的妹妹才6岁。刚刚40出头的父亲,从此既当爹、又当妈,将我们拉扯长大。为了我们,他省吃俭用,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袜子都缝补得看不出原来...
  1968年9月初,我们插队到内蒙古四子王旗白音花公社脑木更大队,队里安排知青住在饲料基地。基地地头有一口机井,用于灌溉。井口直径约五六米,水深有三米,清澈见底。   饲料地的老乡,男女老少一共才十五六人。天津知青一...
  1949年6月,我参加了“宁乡人民自救军”,任务是保护农民生产,维护地方治安,抵抗国民党部队的骚扰,迎接湖南和平解放。虽然这些任务艰苦重大,但是想到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也就乐在其中。还写下几句内心话自警:“身离虎穴...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把蒋介石在临潼扣起来了。   带信到西安   17师师长赵寿山兼任西安市公安局局长,指挥17师和陕西警备二旅,把在西安的中央要员一网打尽了。那时父亲在17师51旅...
  本名:陈怀礼   绰号:铁伢子   赐予人:祖母   赐予经过:1929年腊月,我出生于湖南浏阳县(现为浏阳市)。   6个月后,母亲就离我而去。我没有奶水吃,饿得成天啼哭。家里没有其他青壮女人,只有一个五旬祖母。祖母看我可...
  1980年底,我探亲回部队时带了5斤黑色电子表。这玩意儿在沿海老家多到论斤卖,但在驻地山西还是个稀罕物。   我每块20元卖给战友们,一块表赚3元辛苦费。第二天早上出操,连队一百多号人手腕上全有了一道“黑箍”,齐刷...
  1974年,我们初到农村插队才5个月,就碰上过年。村民纷纷来找我们写春联。写什么好呢。以往无非是人寿年丰、五谷丰登的吉利话,现在这一套不流行了。自己编写花时间不说,出了问题被抓住把柄,那可要“扎根农村一辈子”。...
  上世纪30年代是外国香烟大举进入中国的年代。洋烟充斥让孩子们也有了另一种新的“玩具”,那就是收集“洋菩萨”。所谓“洋菩萨”,是附夹在每包香烟里的一张硬质彩色小画片。因为当时长沙细伢子(方言:小男孩)习惯称画人...